fbpx

捨不得丟東西?別陷入沉沒成本謬誤,讓生活充滿廢物!|整聊心理學

#沉沒成本謬誤的心理學案例

當你買了一張280元的電影票,並對於這部電影感到相當的期待;卻在進場10分鐘之後發現這部電影相當無聊,你根本不想看,那這個時候你的想法會是「可是都買票了,不看完有點可惜」,還是果斷離開電影院呢?

“Hearst Castle-Movie Theater” by Larry Jacobse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若你的想法是前者,你很可能陷入了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在經濟學中,沉沒成本指的是已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是個無法改變的損失。以上述的例子來說,由於電影已經開始,我們沒有辦法退票,因此280元的電影票便成為了沉沒成本。

而沉沒成本謬誤則是基於人們對於損失感到厭惡或可惜所衍伸出的理論,正因為我們太在意這種不可改變的損失,反而使我們投入更多的時間或金錢成本去補救,因此,我們可能寧願花兩個小時留下來,看你不想看的電影,以讓我們減少可惜的感覺,卻不願意將這些時間運用在更有效率的事情上,例如回家陪伴家人、多休息,或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沉沒成本謬誤在整理學上的解釋

回到居家整理的主題,我們常常發現,客戶無法丟東西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覺得可惜,即便囤放了好幾年,他們仍然會有「當初花了錢買的耶…」、「物品還沒有壞,搞不好以後還會用到啊…」、「為什麼要丟掉呢?」等心理上的反彈。

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所謂的「以後」還會用到,是真的有某個特定時間點嗎?還是無限延伸的未來?而我們因為這樣子的可惜,花了多少的空間成本,去堆疊我們的物品;又花了多少的時間成本,去維護、清掃它們?久而久之,有太多這種未來會使用的東西充斥我們的居家環境,反而使現在的我們活在一個充斥雜物的家中,且更徒增每年大掃除的困擾。


#你留越多,就越浪費物品的價值!

那丟掉物品是不是真的很可惜?是,但也不是。可惜的原因是很多你沒有在用的東西,確實還有使用的價值;但不可惜的原因也正因為它還有價值,而你不用。物品如同人類,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它的青春,即使你沒有在使用也一樣,書久沒讀還是會泛黃,鞋久沒穿還是會磨損,若要保持它們的新鮮,那就要每年拿出來保養、拂去上面的灰塵。接著呢?不會用的東西,即使擦完了也一樣,你只是將它擺回它原本的地方,直到你下一次再拿出來擦拭。正因為這種可惜的心態,耗費了我們的時間與空間成本,並讓有價值的東西慢慢地喪失它的價值,那這樣真的值得嗎?

讓物品不再浪費,並解決客戶為了沉沒成本而付出無謂的努力,即是居家整聊室存在的目的:

1. 我們不主動要求捨物,而是讓您將所有東西一一拿出來,進而讓您體會到自己的東西到底有多少;再者,根據每個東西的使用頻率與情境,讓物品主人自己判斷要不要留下某物品。

2. 提供家中多餘物品的重生管道,將有價值的物品留給那些真正會用到的人,進而達成捨物、惜物的平衡,讓客戶不會再擔心自己的東西被無意義的丟掉。


留下資訊,讓我們幫您一起找回清爽空間!

美好生活 現在就能擁有 - Step 1 of 2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