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整理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心理? 你經常說的話,會成為預言並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你聽過「吸引力法則」嗎?

近年來這個名詞越來越紅,它的大意是指:「若我們對於生活抱持正向的信念,會讓我們產生正向的行為,並吸引到同樣正能量的人,最後導致好的結果」,這樣一個相當正面的歷程,在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意指我們對於自己或他人的態度、期望,會進而影響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最後讓這些期望真的實現。而吸引力法則,則代表了「正向」的自證預言。既然有正向,那有沒有負向的自證預言呢?有的,並且在整聊過程中常常遇到。但在討論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自證預言的源起。


#教室裡的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自證預言的假設,最早是由1948年的Robert Merton提出,並在1968年Robert Rosenthal與Lenore Jacobson所發表的〈教室裡的比馬龍效應〉研究中獲得證明。Rosenthal等人將一群資質差不多的學生隨機分派到A與B兩個班級,並對A班的老師說該班學生資質比較好,讓老師對於A班學生有較高的期望,B班則沒有進行這樣的操作。結果顯示被賦予高期望的A班學生,在八個月後的測驗成績比B班表現得更好,同時也被老師評價為比較優秀。

這時候就發現了很有趣的現象,明明學生能力差不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這之間可能牽涉到數個心理歷程。首先是「定義」,當A班老師認定他們班學生比較聰明時,可能會對學生的表現有較高的預期,更容易投入較多的資源在學生身上,也比較會鼓勵學生。再來是「行為」,當學生接收到老師的期許後,也會調整自己的行為,更努力追求好成績,不想讓老師失望。最後是「驗證」,當學生們不斷接受老師的期許,且自身也非常努力之後,便可能真的表現得更好,證實原本老師的預期!


#負向的自證預言讓你成為了自己不喜歡的人

正向的自證預言讓你更好,同理,負向的自證預言也會讓你更差!

回到《斷捨離》一書中的概念,山下英子強調物品使用三原則「要、適、快」,當自己能嚴選需要、用起來適合且愉快的東西,才會成為快樂的人;反之,若認定自己是一個「不適合用喜歡東西的人」,只會讓周遭充滿更多不喜歡的物品,最後,這些負能量,會進而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這就是負向自證預言的影響。

舉例來說,曾有個客戶在整聊過程中,數次跟我們說到「雖然這件衣服我沒有很喜歡,可是是家人買的,加減穿一下」或是「這個檯燈雖然舊又有點壞掉,可是還勉強會亮,還可以使用啦」。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儘管她不太可能買不起新的衣服或更好的檯燈,但她的家人從以前就會不斷給她一些她根本用不到或不喜歡的東西,基於她的好心與可惜心態,讓她把這些東西全都留了下來。但這看似惜物的態度,卻讓她將自己定義為一個「不適合用喜歡東西的人」,也間接讓她失去嚴選「自己喜歡物品」的能力,當不斷接受自己沒這麼喜歡的東西後,她感到茫然且疲憊,對於周遭的物品無所適從,不僅過著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最後也成為自己不喜歡的人。因此,我們可以思考:「所謂的惜物,惜的到底是什麼物?」

「你真的很髒!」除了避免負向的定義自己以外,也不要隨意的為他人貼上負面的標籤,這特別容易出現在家人間的互動,試著想一想,當你受不了家人居住的環境,指責其「你真的很髒!打掃一下好不好」的時候,你家人的反應比較會是「對不起,我會乖乖的整理房間」還是「我就是髒,又不會怎麼樣」呢?很遺憾的,不管是夫妻、兄弟姊妹或親子關係,當上述的狀況發生時,很多人都是傾向後者的反應。指責別人、負向的定義別人,除了造成兩人間的衝突外,還有可能讓他人產生負向的自證預言,這不僅無益於改變現況,環境還可能因此變得更髒亂!有時候譴責不一定能達到我們所預期的效果,也許用正向的方式誘導,才是最快達成目標的捷徑喔!


#美好生活選項其實一直都在,而且人人都可以擁有

現在,大家已經知道負向定義與期待,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的影響了。那要如何打破負向自證預言的循環呢?

(1)對自己,不要盡信大腦

大腦雖然幫助思考、了解這個世界大部分的事情,但它偶爾也會「錯估」了某些事情。例如當遇到挫折時,人們可能會出現一些比較極端的想法,如「我總是做不好」、「我怎麼努力都沒辦法改變狀況」等。但必須明白的是,這些負向想法並不一定符合現實,試著覺察這些想法在什麼時候出現、它帶給了你的什麼感受。

你可以用一些包含「現在」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所有的負面都是來自於『現在』而不是自己本身,如「現在的我,感到很沮喪、無力」;在想過一輪後,接下來,慢慢地將這些想法放開,讓它們成為「只是我在挫折後會出現」而非「一直是如此」的想法;最後,勇敢給自己打氣:「下次會更好的!」來增加自己內在的正向語言,並改變自己的行為,促成正向的自證預言。

(2)對他人,減少負向的語言

我們不喜歡被他人直接正面的指責,同樣的別人也是,沒有人喜歡被指著鼻子罵,用這種換為思考的方式,減少直接指責他人的機會,重要的不是給他們貼上負向標籤,以此命令對方要去維持居家整齊,而是試著闡述自己的想法,並陪伴對方一起進行居家整理。闡述想法的方式可以是平穩而堅定的,如「環境這麼亂,我真的覺得不舒服」,讓對方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但又不會有被命令、指責的不適感,如此才有可能讓對方聽進你的建議。

在本文的最後,我想再次強調居家整聊室的信念,其實美好生活的選項一直都在,只是現在的你可能被一些負向的想法所困,但透過我們的協助,你可以再次找到、並選擇你想要的生活方式。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